在央視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無錫分會場主持人王音棋手中的刺繡團扇極富江南韻味、驚艷全球觀眾。該團扇正是由我校特聘教授、無錫精微繡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趙紅育大師為春晚定制的雙面精微繡作品。
趙紅育大師介紹,接到央視趕制團扇任務后,從圖稿、設計到刺繡,歷時僅有十余天,她一定要拿出一流作品呈現世人,將無錫精微繡非遺技藝發揚光大。該作品扇面取材于無錫籍藝術家吳冠中的代表油畫作品《懷鄉》,表達他對家鄉江南的深情感懷。團扇的表現技法充分展現了無錫精微繡的藝術特點和江南繡娘的蕙質蘭心和心靈手巧,繡制過程中用到了平繡、小亂針繡、虛實針等很多繡法,不僅用了十幾種顏色,而且用線也很細,最細的一根線劈成三十二份,才得以繡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春意盎然的感覺,完美地還原油畫作品的筆法筆意。
我校于2017年聘請趙紅育大師,建設“錫繡大師工作室”,在校內外傳授無錫精微繡技藝,多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被評為教育部“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全國技能大師工作室”,2023年獲批第二批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單位。
我校將無錫精微繡納入美育課程體系,開設《錫繡藝術賞析》選修課,持續7年,累計培訓學生800余人,課程內容涵蓋刺繡歷史、文化內涵及技藝實踐。趙紅育大師定期開展專題講座,結合其50余年從業經驗,傳遞工匠精神與技藝精髓。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推廣非遺文化,在社區和中小學舉辦“無錫精微繡非遺體驗活動”“愛心暑托班”“青年夜校”等活動10余場;面向各民族學生及“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開展刺繡文化活動,促進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被評為2024年江蘇高校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基地“錦繡藝術工坊”獲評2024年無錫市高校優秀大學生社團,學員獲2023年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一等獎。基地以非遺傳承為切入點,創新統戰工作,案例獲2022年江蘇省高校統戰工作實踐創新成果二等獎,彰顯了非遺保護與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建設“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學院形成“課程+社團+活動”三位一體的傳承模式,成為省內非遺教育的重要標桿。
學校通過課程開發、實踐育人、社會合作與政策創新,構建了無錫精微繡傳承的立體化體系,不僅培養了青年傳承力量,還通過現代媒介與文化創意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通過精微繡譜寫非遺傳承“無錫景”。(藝術設計學院:朱旭明,審核:武漢)

